作者:小龙虾(爸妈进化论主笔)
近日,又有“熊孩子”要跳楼轻生。
原来,这名中学生因玩手机成瘾,写下遗书后爬上了五楼宿舍阳台。
他在纸上写道,“妈,对不起,你们去生一个更好的吧……再见了,我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
好在消防部门及时赶到救援,才避免了一场悲剧发生。
有网友说,现在的孩子太“怂”了,一言不合就离家出走,动不动就跳楼……
李玫瑾教授说: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青春本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却也是心理敏感时期,12岁—15岁就像个分水岭,经常听到家长抱怨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教。
“女儿原本很听话的,现在稍有不顺就发脾气,我仅有的一点忍耐也快被磨没了。”“儿子只要在家,看哪都是缺点,看哪都不顺,整天嫌我们唠叨。”“孩子大了,没什么话可说了,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又和孩子吵架了,感觉自己快被逼出抑郁症了。”……
现在不少家长属于典型的中国式父母:希望孩子听话,喜欢替孩子做主,擅长为孩子搞定一切。
但是父母替孩子做的越多,孩子的窒息感就越强,就越想挣脱父母的控制,做出离家出走、跳楼轻生等看起来特别“怂”的行为。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叛逆的表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每个人都会经历至少三个叛逆期:2—3岁的宝宝叛逆期,6-8岁的儿童叛逆期,12-18岁的青春叛逆期。
心理学家将12-18岁的叛逆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萌芽,开始撕裂与父母在心理上的联系,典型特点就是变。
一方面急于自主、独立,觉得对父母的依从是一种压力和束缚;
另一方面,不论在经济上、精神上还是情绪上,仍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
心理断乳期是关键期也是转折期,稍不注意就可能走入误区。
邓超曾在某档节目上谈到自己上初中后,开始叛逆,穿奇装异服、打耳钉、染头发,逃课、干坏事更是家常便饭。
他还跑场子、跳舞,开始学着挣钱,认为自己能赚钱了,学习没什么用。
但在父母眼里,好好学习考大学才是正道。
在跟父母大吵一架后,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到广东一家娱乐场所打工。
一个月能挣多元,让邓超沾沾自喜。
当看到找到他时父亲的一头白发,心疼了,这才回了家。
邓超坦言,当年一直跟父母拧着,很多事情都会跟父母抬杠。
后来邓爸爸建议他报考中戏,邓超觉得爸爸在做梦,自己是不可能考得上的。
但邓爸爸坚持叫他试试,鼓励他去学艺术,还亲自带他赴京考试。
最终邓超考上了。
毕业后的他一路开挂,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的一线明星,夫妻恩爱,儿女双全,事业顺利,展示了现实版的完美人生。
邓爸爸以这种“软着陆”的方式引导邓超,帮他安然度过“心理断乳期”。
所谓叛逆,不过是家长一厢情愿的说法,对孩子来说,是走向成长和独立的标志而已。
有的家长面对孩子顶嘴、不听话等言行,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
对于这样的孩子,全面打击不好,放任自流也不对,重在方式引导。
理性看待孩子过“怂”行为
孩子进入“心理断乳期”,行为变得反常,格外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迫不及待想冲出父母的保护膜。
家长要理性看待孩子这些过“怂”行为,下放更多自主权、发言权、表决权,帮助他们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第一,内心尊重。
《小欢喜》中佛系老爸方圆,因为担心孩子沉迷游戏,不得已玩起了手游,方便监控孩子每天什么时候上线、每次玩多长时间。
他的这种监督行为实质上是一种控制,也是多数父母的常态:担心孩子走弯路,试图利用各种“潜伏”机会走进他们内心。
但这“卧底”行为,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不信任,明显认为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处理好事情的能力。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孩子也有需求,期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希望有独立空间,从根本上说是想做自己。
作为父母,出自内心尊重孩子,释放自由空间,允许他们去冒犯、去创新,施展个性化的热情与创造力,遇到困难、失败了鼓励安慰一下,成功了给个大大的肯定。
第二,停止唠叨。
有次到表哥家,嫂子频繁念叨上初二的外甥:
“作业完成了吗?”
“明天上学的东西准备好了吗?”
孩子一脸无奈,戴上耳机图清静。
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别人说一句他都听,我们说什么他全都忽略。”
说的多了,就失去了免疫力,自动过滤了。
对叛逆期孩子,停止“我都是为了你好的”唠叨,尽量少言少语,多让孩子讲话,多观摩、勤鼓掌,每周还可以和孩子来一次有仪式感的谈话。
遇到非常有必要提醒的事,可以跟孩子商量着说,多用“我们”、少用“你”,多约定、少强迫,多鼓励,少批评,多教方法、少给结果。
第三,有效对话。
同事李大姐发现读初中的女儿早恋了,想好好开导一下。
面对妈妈的质问,孩子却很愤怒:“谈恋爱怎么了?我又不是小孩了,你管得着吗?”
“砰”地摔门而出。
大半夜,孩子和同学在KTV唱歌喝酒。李大姐和老公则沿着街路焦急寻找。
这个场景很多父母感同身受:
“曾经听话的好孩子像着了魔一样,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不知怎么就与孩子走到了陌路。”
……
当孩子开始叛逆了,父母眼中看到的可能都是孩子的缺点、错误。
越管,孩子越反感。
不是父母的爱错了,而是表达方式错了,没有和孩子站在同一频道上形成共振。
面对孩子的不解行为,不妨试着慢下来,换到孩子的位置,感受一下孩子的处境,多听听孩子怎么说。也可以静下来给孩子写封信,用文字和孩子讲出想说的话。
陪伴孩子终身成长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也需要方法一样,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也需要父母的灵性与耐心。
演员海清的儿子“蛋妞”,精通大提琴;小游泳健将,拿金牌不在话下。
他写得一手好字,曾给摩登九号杂志《梅兰竹菊概念封面》题字。
8岁时,可以全英文写作。
10岁时的绘画水平,足以让人出价三万块……
不少人羡慕海清有个“学霸儿子”,但其实“学霸”也是陪出来的。
海清不以母亲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在日常陪伴中建立亲密关系。
蛋妞上书法课,她就陪着亲身做示范;
一起坐飞机,海清看书,蛋妞在一旁认真写作业……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其实孩子需要的并不多。
一个踏实的肩膀、一个放松的空间。可以肆无忌惮地哭,可以畅快放飞自我。
当事情做好的时候,有人认可、鼓励;当挫败需要支持的时候,有人陪伴、支持。
如此而已。
作者简介:小龙虾,富书专栏作者,富书亲子营基础班第8期学员,一手职场一手养娃,心向阳光,努力生长,做更好的自己和孩子的榜样,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图片所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