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丹东简介
丹东地点
丹东市场
丹东要闻
丹东发展
丹东天气
丹东旅游
丹东信息

遼寧丹東大陸最美邊城一江之隔眺望神秘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

晴天下的鴨綠江斷橋,遊船背景是北韓。記者汪莉絹/攝影

位於鴨綠江畔、黃海之濱,與北韓一江之隔的遼寧丹東市,地處遼東半島和東北亞中心地帶,具有沿江、沿海、沿邊的獨特城市優勢,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大陸東北地區最溫暖、最濕潤的地方,素有「東北蘇杭」、「北方江南」之稱,也是大陸最大、最美的邊境城市。

新加坡「川金會」成功舉行,朝鮮半島情勢緩和,原本就被遊客喜愛的丹東,「鴨綠江旅遊」一下子更火爆了。

丹東與神祕的北韓隔江相望,也是外界窺見北韓的重要窗口,到丹東旅遊必到的景點,當屬曾經聯通北韓的「鴨綠江斷橋」。

大陸和北韓之間現有的鴨綠江大橋有五座,「鴨綠江斷橋」是第一橋,年8月動工,年10月竣工,為當時的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始為鐵路橋,12孔,長.2公尺,寬11公尺,從中方數第四孔為開閉梁,以四號墩為軸,可旋轉90度,便於過往船隻航行。

韓戰期間,這座橋遭美軍炸斷,後漸荒廢,直到年才修整為旅遊景點。現今橋梁鐵架上,依然可以看到眾多彈痕和殘留的彈孔,訴說那段烽火歲月。遊客上橋可以走到斷橋處的觀景台,台上擺設有「中朝邊境」的界碑石,供遊人拍照。

丹東境內的中朝邊境鴨綠江石碑,鐵橋對面是北韓。記者汪莉絹/攝影

記者站在斷橋處,眺望對岸北韓新義州,只見白色建築的低矮房屋和一排排樹木,還有座摩天輪設施,無法看到人員活動。如果想要看得更清楚,有望遠鏡租用,遊客可用來更仔細地觀看對岸。

在「鴨綠江斷橋」上游不足公尺的地方,還有一座鴨綠江大橋,稱為「中朝友誼橋」,年4月始建,年啟用,至今為丹東與北韓貿易運輸、人員往來的重要橋梁。為鐵路和公路兩用,從丹東前往北韓的遊客,都要通過這條橋乘客車或火車前往北韓觀光。

「中朝友誼橋」是另一座鴨綠江大橋,是丹東與北韓往來的重要橋梁。記者汪莉絹/攝影

鴨綠江斷橋邊的碼頭,是丹東最熱鬧的觀光景點,遊人可以在這裡租用韓服拍照留念,也可以搭乘遊船遊鴨綠江,欣賞鴨綠江沿江兩岸風光。從遊船上可以看到北韓的碼頭和海關等建築,相對於丹東這方高樓大廈林立,北韓一岸的建設有點落後。在遊船上,有小販兜售北韓錢幣,而導遊也會提醒遊客盡量不要朝北韓方向拍照,避免惹麻煩。

遊客租了韓服,開心拍照。記者汪莉絹/攝影

由於丹東是特許承接前往北韓旅遊的城市,遊客可以在丹東報名參團,到北韓旅遊一日或多天。在斷橋下,有時會有導遊上前與遊客搭話:「去不去朝鮮(北韓)?」沿江小路還有諸多小販擺攤販售北韓紀念品。

從斷橋碼頭沿著鴨綠江邊往上游走,會發現有一處可以下水游泳的地方,岸上還有為泳客提供沖洗服務的設備。當地人說,只要不上岸,游過中線到了北韓那岸很近的地方也可以。遊客夜晚走到江邊散步,看看邊城夜景,更可體會屬於丹東邊城的不同風情。

大啖朝鮮族美食

打糕、冷麵、辣白菜

丹東人特別喜歡的美食-打糕,也是熱門伴手禮。記者汪莉絹/攝影

丹東與北韓只有一江之隔,也是大陸與北韓來往最密切的地區。在丹東可以看到許多北韓餐廳和北韓人,加上丹東本身也有不少朝鮮族,朝鮮族美食在這裡非常受歡迎。其中,冷麵、打糕、辣白菜,是最典型的丹東朝鮮族美食。

冷麵是朝鮮族的傳統食物,從南北韓領導人會面時大吃冷麵的歷史畫面,就可知道冷麵受到朝鮮族的喜愛程度。有一種說法是,朝鮮族過去在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麵,據說這一天吃了長長的冷麵,就會長壽。正宗的朝鮮水冷麵據說一般都在夏天食用,而不同地區的冷麵,口味上會有些許差異。

打糕,是丹東人特別喜歡的一種美食,有點像台灣常見的麻糬。打糕的主要材料是糯米,不產糯米的地方,則用小黃米,蒸熟後捶打而成。食用時切成塊,蘸上豆麵,白糖或蜂蜜等,還可以包入各種餡料吃。口感黏糯勁道,味道香甜。朝鮮族歷來把打糕當作上等美味,每逢年節或婚姻佳日及接待貴賓時,都要做打糕。

打糕的歷史比較長,早在18世紀朝鮮族的有關文獻中已有記載,當時稱打糕為「引絕餅」,已是傳統食品之一。在丹東的商店裡,可見到貼著「丹東特產」的打糕,有多種不同口味,是丹東旅遊的最佳伴手禮之一。

說起朝鮮族日常生活不少的傳統食物,就是泡菜,也叫辣白菜,朝鮮語叫「吉木其」,是朝鮮族飲食中最有特色的一種。在丹東的街上,有來自不同地區(南北韓或大陸)朝鮮族所開的餐廳,遊客選一家去品嘗屬於朝鮮族特有的美食,定會不虛此行。

遼東第一山丹東鳳凰山

「遼東第一山」鳯凰山記者汪莉絹/攝影

位於丹東鳳城市的鳳凰山,自古有「遼東第一山」美譽。當地人形容鳳凰山融「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廬山之幽靜,黃山之奇特,峨眉之秀美」為一體,除奇峰怪石、泉幽景秀的自然景觀,更有古剎名寺以及歷史名人留下的足跡,吸引各國遊客到此登高望遠,尋幽訪勝。

鳯凰山的巨石,石頭下放木條,是朝鮮族的祈福習俗。記者汪莉絹/攝影

鳳凰山地處遼東要衝,素有「遼東屏障」之稱,南北朝時期稱「烏骨山」,山南築有「烏骨城」,屯兵數萬;唐初建有「熊山城」,遼時改建「山陰城」,是歷史上遼東政治,軍事,文化要地。鳳凰山名字據說是唐太宗所賜。相傳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東巡此山,出現「百鳥朝鳳」、「鳳凰拜祖」景象,李世民龍心大悅,遂御賜「鳳凰山」之名,迄今已有年歷史。

鳳凰山上「箭眼」、「馬蹄窩」、「點將台」等景點,源於唐朝大將薛仁貴征東的歷史故事。鳳凰山十大奇峰之一的「箭眼」,相傳就是薛仁貴用箭所射而來。當地傳說,薛仁貴曾兩次東征高句麗,為了威懾各附屬國,使其永不背叛大唐,在距鳳凰山40里處的發箭嶺(定軍山),開震天弓,搭穿雲箭,對準鳳凰山方向奮力一射,神箭穿鳳凰山而過,落入鴨綠江中,自此有「神弓射箭眼,一箭定遼東」之說。

鳯凰山登山纜車記者汪莉絹/攝影

鳳凰山的「雄、險、幽、奇、秀」,以「險」字為最,故有「中國歷險名山」之稱。「山勢陡峭行路險」,是許多外地遊客登鳳凰山的第一感覺;即使乘坐覽車上山,若要一觀山色美景,也得徒步前往。

鳳凰山部分山路幾乎成90度往上延伸,遊客有些路段必須手腳並用,一步步往上爬,一步一險,一步一驚,既挑戰體力極限,也測試膽量。

鳳凰山的著名險景有「老牛背」、「天下絕」、「凌空棧道」、「玻璃棧道」、「黑風口棧道」等。在諸多險景中,尖叫指數破表的景點,應屬玻璃棧道以及玻璃懸索橋。

「山勢陡峭行路險」,是遊客登鳳凰山的第一感覺。圖/曾玉玲提供

鳳凰山玻璃棧道位於海拔多公尺處的「百步緊」和「天下絕」之間,在玻璃棧道盡頭,還打造出一個寬8公尺、向外懸挑4公尺的全玻璃觀景台,依懸崖峭壁凌空而建,遊客走在其上,有懸空之感。

玻璃懸索橋位於鳳凰山西山景區和古城里景區之間,是繼張家界景區之後,大陸第二座玻璃橋。橋面海拔公尺,最大高差達公尺,橋面全長公尺,預計今年秋天啟用。屆時鳳凰山試膽險景,將再添一處。

萬里長城起點虎山

以前的歷史教科書都把山海關視為明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年一個考古發現,改寫了這一歷史。現在,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位於丹東的虎山。

虎山,明代稱馬耳山,清代稱虎耳山。整座山體形如蹲虎,而兩座形狀相似、海拔相近的主峰,恰似虎頭上的雙耳,又稱「虎耳雙峰」,曾列為「安東八景」之一。虎山因山勢陡峭阻斷東西交通,南控鴨綠江水路,戰略地位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西元年),當時的作用是為了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努爾哈赤稱王以後,為保住其「龍興之地」,他頒布法令,嚴禁山海關以內的人到關外來,而關內的人也不許在滿人的發祥地內耕種、狩獵。因此,他興修柳條邊;在修柳條邊時,他下令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的大部分遼東長城拆除。是以,虎山長城幾乎是湮沒於歷史長河。

年代初,大陸文物考古部門發掘出虎山南北有連綿不斷的長城牆體和牆基,經過一批長城專家的實地考察與發掘,確認虎山為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事實上,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

現在看到的虎山長城,是依據遼寧和丹東官方及專家年討論制定「虎山長城修復設計方案」,在明長城遺址上修復,現已修復公尺,包括過街城樓、烽火台、敵台、戰台、馬面等十二景,以回復當時明長城之首的天下第一關氣勢。

虎山長城所在的虎山景區,位於丹東市東北12.5公里處,與「朝鮮八景」之一的統軍亭隔江相望,景區地處大陸與北韓界河鴨綠江畔。除了虎山長城,還有兩國邊境「一步跨」,長城歷史博物館等知名景點。其中,「一步跨」據說是大陸與北韓水陸邊界距離最近的地方,因最近處一步就能跨到北韓而得名。在此可近距離看到北韓民眾的生活,吸引大量遊客前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ndongzx.com/ddly/13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