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那么多作业,
书包也没那么重,
文具盒都是铁的,
上面还有乘法口诀表。
那时候没有补习班,老师讲课尽心尽力清清楚楚。
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就可以看电视。
西游记、黑猫警长、葫芦娃...
直到电视上出现这膈应人的标志。
但基本上不带搁家看电视的,
一群小伙伴来家找你,
上大道上玩跳格、跳皮筋、扇pia几、翻绳、踢毽子
踢口袋、打口袋、玩东南西北、玩扒王八
拉爬犁、抽冰嘎、玩自己做的风车、打出溜滑
家长不用担心有人拐孩子,
大晚上不回来也不用找,
指定是搁谁家玩累了,睡在那了。
那时候的丹东最期待的就是跟妈妈爸爸去市场或去赶集,
然后缠着爸妈给你买糖葫芦、买水果
买零食、买头花、买新衣服、
后来你才知道,世界很大
可最好的时光还是跟在爸妈后面的时候。
那时候的丹东我们的零食少的可怜,但是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有机会尝到这辈子最好吃的东西。
以前家里有老人过年来小辈的来拜年,
都是四大件,果子糕点,几瓶酒,罐头和糖。
非常期盼老妈或者奶奶能够分给一块,
果子糕点上还带有寿字
是这辈子吃的最好的糕点,
现在想想都馋的慌,
饭嘎巴也是一个非常当饱的,嘎嘎硬,但贼香。
过年时候的小糖块都没有包装,
但是吃的可节省了,
一块一块的数着吃,
吃完舌头就变色了,特好玩!
江米条,是丹东孩子坐席的时候最喜欢的。
老式大饼干,贼软和,还不那么甜,吃的健康。
老式大面包,现在能买到,味道还是那个味道。
冻梨,化着吃嘎嘎甜,
没化切着吃又是另一种风味,
现在的你还爱不爱当初的冻梨?
那时候的丹东沿街叫卖的冰棍
听见声儿就得着急忙慌的往出跑,
夏天吃上一根拔拔凉的雪糕,
喝上一袋甜甜的冰水,
喝完舌头就变成冰水的颜色,
有的舍不得喝冰水的咬一个贼小的口,
一点点品尝。
那种内心的满足,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过了。
那时候的丹东那时家里的东西放到现在都是古董,
一台黑白电视,
几家的人都凑过来看,
一起唠唠嗑,聊聊新闻和家长里短。
搓衣板,以前没洗衣机的时候老妈就得靠这个
立柜,家家户户都有的
洋黄历,以前就指着这个看节日,
过一天撕一页纸,
一本撕完一年就完了。
暖壶和大茶缸子,
再整点茶叶,
家里来客人必备的。
塑料盆还不盛行的时候,
搪瓷脸盆绝对是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品,
那时候参加结婚宴席也是一定会看到的物件,
现在想买,估计只能求助某宝了吧……
做棉袄棉裤棉鞋棉手闷子啥的都得用这个,
孩子的衣服要是淘刮坏了就得用缝纫机,
买块布做衣服裤子,也得用这个,是不?
那时候的丹东小学生成为少先队员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总是觉得自己胸前的红领巾格外的鲜艳。
最开心的事就是学校组织春游或者看电影,
然后从家里带好多小零食,
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分享。
那时候的丹东喇叭裤,脚蹬裤,爆炸头,学生头是流行,
男的要是没有个喇叭裤,都没自信去撩老妹儿,
再穿个大皮鞋,打点鞋油,整的锃光瓦亮的,
头发抹上头油,基本上都是大背头,贼板正。
老妹儿都是烫的一脑袋爆炸头,
穿个花花绿绿的连衣裙,
背个小包,骑个自行车,
穿个带跟的小皮鞋,
或者整一身西服,粉的,黄的,贼拉风。
那时候的丹东那时候结婚不看家庭,就看小伙行不行。
那时候的姑娘愿意跟你一起吃苦,为未来奋斗。
那时候结婚没有录像,没有司仪,没有彩排。
甚至只有一身红衣服,连婚纱都没有,
没有精致的妆容,没有豪车接亲,
只有新娘新郎脸上幸福的笑容,
那时候结婚办酒席不是为了礼金,
是为了大家一起来热闹,
见证他们的幸福。
那时候
…
有说不完的记忆,道不完的往事,
说上几天几宿都不带厌倦和重样的。
那时候情侣间碰一下手都会羞涩红脸。
那时候的婚姻有拌嘴,会干仗,但少有离婚。
那时候的爸妈是我们又相信爱情的理由。
那时候邻里间处得就跟一家人似的,
有事帮忙,大人不在把孩子叫家吃饭。
那时候一家人晚饭后在房前看星星乘凉,
孩子们嬉闹玩耍,没有手机,没有电脑,
交流很多,感情很浓,那才叫一家人。
那时候,天空很蓝,小溪很清,昆虫鸣叫。
那时候,我们没心没肺,无忧无虑,无拘无束。
那时候才叫生活。
现在...
盯着屏幕的时间比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更多
多年的邻居没见过几次面
孩子的游戏在手机电脑上
给父母的孝敬都在短信上
爱情亲情都体现在钞票上
……
现在,也就是凑合活。